您的当前位置:发作性睡眠 > 饮食护理 > 醒寐化浊饮是怎么样治疗发作性睡病的
醒寐化浊饮是怎么样治疗发作性睡病的
发作性睡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嗜卧等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和理论是建立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上的生理病理观。
中医认为,睡眠主要与卫气有关,指出人体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入运行和阴阳二气升降出入,卫气行于阴则处于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清醒状态,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寒热病》云:“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脾、肾、髓海等脏腑有密切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心阳宣发,气血通达,人则时而动,时而卧。反之,则身体困倦,嗜卧多寐。脾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脾肾俱虚,湿浊痰饮更盛,清阳阻滞更严重的局面。《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人的精神委顿、嗜睡与脑髓不足也有密切关系。
中医治疗主要注重调理患者脏腑阴阳的平衡,从患者的体质入手,进行整体调理
(一)心脾两虚
1.症状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补益心脾。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若腹胀、脘闷、纳差、舌苔腻者,加茯苓、藿香、厚朴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睡前眼花幻影较多因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
(二)脾气虚弱
1.症状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三)肾阳不足
1.症状嗜睡发作,或昏昏欲寐,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2.治法温补肾阳。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若气虚血脱等,加人参重用并加白术、黄芪。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如水饮内停,心悸怔忡者,加猪苓、槟榔、泽泻;整日昏睡不醒者,加苏合香、石菖蒲、益智仁以开窍醒神。
(四)髓海不足
1.症状怠惰嗜睡,腰膝酸软,头昏脑鸣,或耳鸣耳聋,神情呆滞,思维迟钝,精神不济,记忆力减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2.治法填精补髓,健脑利窍。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遗精,梦交者,加生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盗汗,口干者去山茱萸、鹿甲胶,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五)心阳不足
1.症状嗜卧倦怠,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温补心阳,补益心气。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畏寒肢冷甚者,去桂枝加肉桂、干姜以补火助阳,温通经脉;面色苍白血虚甚者,加阿胶、熟地、枸杞子、何首乌补血。
(六)胆热痰阻
1.症状昏困嗜睡,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法清胆化痰。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因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加旋覆代赭汤以益气和胃,化痰降气;若昏睡不醒者可加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
(七)暑湿伤气
1.症状昏困嗜睡,四肢困倦,纳呆胸满,身热自汗,头痛,口渴,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腻,脉虚。
2.治法清暑益气。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若暑热较甚者,加石膏;湿浊甚者见舌苔白腻,去麦冬、知母,加广藿香、草豆寇。
(八)脾湿肝郁
1.症状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月经量多,色紫有块,腰重痛,白带多,咳吐浊痰,头晕头痛,或胃脘嘈杂,神疲面晦,记忆力差,便干溲黄,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沉弦。
2.治法健脾疏肝,除湿醒脑。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白带多者加乌贼骨、芡实、煅牡蛎收涩止带;咳吐痰浊较多者加法半夏、天南星;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川芎、天麻等。
(九)湿浊困脾
1.症状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胸闷痞满,口腻纳呆,舌质淡,舌苔白厚而腻,脉濡缓或滑。
2.治法健脾祛湿,开窍醒神。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代赭石息风潜阳。
(十)瘀血阻滞
1.症状嗜睡发作,迁延日久,神疲乏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时有头痛,失眠多梦,舌质紫暗,常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无力。
2.治法行气活血,开窍利脑。
3.方药醒寐化浊饮加减。
若头痛甚者加葛根、延胡索等;夹瘀血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