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发作性睡眠 > 饮食护理 > 催眠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催眠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催眠药中最常用的就是苯二氮卓类,以苯二氮卓类为代表的这一类药物一般对呼吸、循环没有明显的不良副作用,除非用超大剂量。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可概括如下:
1.过度镇静:服用以苯二氮卓类为代表的这一类药物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这是催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一般在服药后2小时左右镇静作用最为显著,对一般的轻度镇静不需处理。但对特殊职业者,如驾驶员及其他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人员则必须引起注意,据统计服用催眠类药物者的意外发生率比正常人要高几倍。因此,这类人如需服药,应尽量注意不在白天服用,可让其在睡前服药以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防止事故的发生。
2.药物耐受性和成瘾性:这是催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其最大的缺点所在,往往也是病人害怕服用催眠类药物的最常见原因。催眠药的镇静作用常常会因出现耐药性而减轻或消失,从而影响疗效。
同时这类药物还常常会产生成瘾性,即药物的依赖性。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和利眠宁都可引起躯体依赖,但与使用此类药的总人数比较起来,依赖还是很罕见的,而且其中多数还同时使用酒精或其他成瘾药。
总的来讲,其耐受性和依赖性常因长期持续用药而产生,但其抗焦虑作用的耐药性出现较慢。预防方针是短期、间断或交换用药。
3.反跳性失眠。反跳性失眠是一种睡眠紊乱,可在安眠药物停药后发生,反跳发生率为25%~75%。反跳性失眠的特征是觉醒时间延长,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是中短期安眠药物的突然停止。病人可以表现为持续一到两天的睡眠紊乱。反跳性失眠往往发生在高剂量用药的情况下。而过高剂量并不能增加催眠作用。以现有的报道来看,反跳性失眠的发生和严重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建议在用药时从产生疗效的最小剂量开始,并在停药时釆取逐渐减量的方法。
4.精神神经方面的异常反应,主要是攻击行为和抑郁。如早期有报道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可出现攻击行为或敌对行为的发作,但由于罕见,被认为是原先人格问题的“脱抑制”,近来,又有报道应用佳静安定(阿普唑伦)时可出现这种现象,大都带有轻躁狂特点(安定也有),因此苯二氮卓类药物这种致“兴奋”情况应该要有认识。同时证实,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亦可出现抑郁现象,一般认为是巧合,由于焦虑和抑郁症状常相互交织,抑郁症状可以因焦虑症状被苯二氮卓类药物消除而显现出来。
5.记忆障碍。所有的催眠类药物都可以引起某种程度的遗忘。对新知识的识记障碍常与剂量相关,而且常出现于用药早期。长期用药是否会对识记产生持久损害还不清楚。如有些报道认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并不影响记忆的保留,反而有助于对事情的回忆。临床观察对短期或境遇性的失眠使用苯二氮卓类大多数人诉说有记忆较差的感觉,但对慢性的失眠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有不少患者诉说记忆反而更清楚,这可能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焦虑、躯体不适后,患者有清爽感觉的结果。
6.中毒反应。催眠类药物若过量服用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相对安全。例如苯二氮卓类的地西泮(安定)一次服用~mg也不至于死亡,且可在24~48小时内恢复,且其致死病例常因合并其他药物或酒精而致。这可能是因为苯二氮卓类药物药量高到一定限度时,中枢神经系统(CNS)抑制达到高源状态,并因耐受发生而使其行为效应迅速减少。从理论上讲,苯二氮卓类药物拮抗剂RO有解毒作用,但国内缺乏这类药物,故无现实意义。
此外,长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突然停药还可能发生撤药症状。撤药症状发生率为40%~%。病人出现恶心、厌食、抑郁、人格解体、感觉过敏、异常知觉和运动感等,症状出现两项即可诊断。持续时间大约2~4周。另外,撤药还可以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出汗、焦虑和失眠,通常出现的症状是嗜睡、流感样症状,反射亢进和共济失调,少见谵妄和癫痫发作。
原创精彩不断,欢迎点评推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