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发作性睡眠 > 饮食护理 > 慢性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CID)是指频繁而持续的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病程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导致个体对于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存在白天觉醒期间的功能受损。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6%~10%,尤其在女性、老年人、患慢性内科疾病、精神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中多见。
临床表现(一)失眠症状
慢性失眠患者的基本主诉是睡眠起始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兼而有之。临床上以混合型睡眠困难最多,单纯睡眠维持困难者次之,单纯睡眠起始困难者最少。青年人发生睡眠起始困难的比例较高,而中老年人发生睡眠维持困难者更多。
诊断慢性失眠障碍主要是依据主观睡眠主诉,通常在儿童和青年人入睡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20分钟就视为有临床意义,而中老年人需30分钟才具有临床意义。早醒的诊断是指睡眠终止至少要早于所期望的起床时间30分钟,但界定比较困难。例如,凌晨4点完全醒来通常被认为是早醒,当就寝时间是夜间11点时可能有临床意义,但若就寝时间是夜间9点就没有临床意义了。
(二)觉醒期间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瞌睡、主动性或进取心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易激惹,各种躯体症状如头痛、颈部僵硬、胃肠功能紊乱,工作和学习成绩下降、出错,甚至导致各种差错事故。
注:
1.对瞌睡的认识:慢性失眠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是过度激活的,导致日间生理性过度唤醒,患者常常报告主观瞌睡,对睡眠的需要和期望增加,但当患者真正躺在自己的床上努力地刻意睡眠时则入睡是困难的,而在自己卧室之外的其他环境中不努力入睡时则可能容易入睡。同样,这类患者日间很少出现非意愿性睡眠发作(有别于发作性睡病)。客观性日间思睡中老年患者较常见(老年患者由于日间思睡补偿了部分睡眠,所以夜间睡眠减少,出现早醒),但青年失眠患者日间思睡少见。
2.对焦虑的认识:许多失眠患者存在焦虑和容易担心,但焦虑内容主要集中于自身的睡眠困难。若患者的焦虑和担忧不仅聚焦于睡眠问题,而是范围更广,则有可能存在共病性焦虑障碍。
3.对不良睡眠习惯的认识:失眠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能习得某些不良睡眠习惯(如在床上花过多时间、遵循不规律的睡眠作息、打盹)和条件反射(恐惧睡眠、不断看表),这些行为因素可能干扰正常睡眠,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和维持困难。
(三)慢性失眠“3P”理论“3P”指的是易感因素(PredisposingFactor)、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维持因素(PerpetuatingFactor)。易感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因素,使个体对失眠易感。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因素,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而维持因素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失眠的不良睡眠行为模式(如延长在床时间、条件反射和过度觉醒)及失眠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
失眠常是急性起病(也有隐匿性起病),慢性病程,且慢性化倾向显著。调查结果显示,失眠患者1年后有70%继续报告失眠,3年后有50%依然存在失眠。
(四)辅助检查1.夜间多导睡眠检查(PSG)
慢性失眠患者夜间PSG主要表现睡眠潜伏期延长和(或)睡眠中觉醒时间增加,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潜伏期或入睡后觉醒时间经常>30分钟(常见为1~2小时觉醒期),夜间总睡眠时间常不足6小时。睡眠结构改变为NREM睡眠1期增加,NREM睡眠3期(慢波睡眠)和REM睡眠减少。
注:许多失眠患者主观评估的睡眠时间明显低于PSG显示的实际睡眠时间,他们倾向于低估睡眠持续时间、高估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这些患者在ICSD-2分类中归类于主观性失眠或矛盾性失眠,这种主客观的失匹配可能与生理性唤醒有关,是失眠患者的核心特征之一。在ICSD-3诊断标准中,对睡眠质量差、睡后无清醒感或无恢复感的患者,如果无睡眠起始和(或)维持困难的主诉,则不构成失眠的诊断(取消了主观性失眠或矛盾性失眠的诊断)。
2.日间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
MSLT结果通常显示慢性失眠患者日间警觉水平正常或亢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过度激活),平均MSLT值长于正常对照者,但老年患者的平均MSLT值降低,表明瞌睡增加。
3.功能磁共振
功能磁共振显示失眠患者睡眠调节区(丘脑、上脑干、前扣带回和边缘皮质)γ-氨基丁酸(GABA)信号降低,且与客观检测的睡眠连续性下降有相关性。
4.实验室检查
存在内源性唤醒水平增高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增加的证据,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心律变异性增加等。
诊断ICSD-3诊断慢性失眠障碍时必须3个要素齐全,即持续睡眠困难(病程达到或超过3个月)、存在适当的睡眠机会以及日间觉醒期相关的功能损害。(注:日间觉醒期功能损害并非是真正的功能异常,只要患者的表现是对自身睡眠问题的过度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白癜疯